孙普协:我这辈子对得起川剧

核心价值:
    2005年11月16日。宁波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。在获奖的16名戏曲演员中,孙普协以第二名的好成绩,代表川剧夺得了这个中国戏剧演员的最高荣誉。而且他也是川剧梅花奖演员中,以净角这个行当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人。
    核心人物:
    孙普协,生于1959年,从1975年开始学川剧。从“包公戏”到“红生戏”,他擅演的剧目众多。他音域宽,音色纯,唱腔挺拔有力。在《经堂杀妻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牛皋扯旨》、《包公赔情》、《智斩鲁斋郎》、《双青天》、《五台会兄》、《问病逼宫》等剧目中都有上佳表现。他不仅继承了不少的川剧优秀剧目,还深得川剧艺术的精髓(尤其是净角艺术)。
    
     采访手记
    孙普协终于拿了梅花奖了。
    相信知道他的人都会说,这朵梅花,得来不易。
    我十多年前就知道孙普协,巧了,也和梅花奖有关。不过那次是陈巧茹进京夺梅的专场演出,他是绿叶一片,我是随团记者。留下的印象就是他的嗓子好,唱戏有精神有激情,是个好演员,还有就是肯帮忙,无论在台上台下,人都是堂堂正正的,不是个好计较好争个什么的人。不过那时我从没想起问他有没有也去争梅花奖的想法,他看起来总是乐呵呵的性格,也让我看不出他有多少这方面的规划和心思。可这一淡泊,没想到就到了现在。这一次,是孙普协第一次去争梅花奖,也是最后一次。因为,孙普协的年龄已经到了梅花奖规定年龄的上限。所以这个奖拿得多少还是有些惊险。
    对这个事,孙普协自己倒是比别人看得开,问他要是没拿到呢,他爽朗一笑,没拿到还是搞我的川剧嘛,只能说自己学艺不精。他说知道得到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多少兴奋的,所有的兴奋、紧张都在准备排练进京演出的那个时候释放了。他把这次演出不是当作是去夺取荣誉,而是当成是对自己31年艺术生涯的检验,就像一次大考,考前紧张,考完也就完了,至于结果,倒不重要了。现在得到了,而且成绩还不错,在这次16位获奖的戏曲演员中,孙普协位列第二。“对川剧,我是争了光的,对我个人,我是知足的,问心无愧的。”话里话外,还是对川剧的在意,比对自己在意。十多年如一日。这是很多人对孙普协的评价。这次得梅花奖以前,孙普协没得过什么大的奖,利更谈不上,中间他又给别人当过绿叶帮助别人夺梅花,他自己却没有任何动静,可还是一直乐此不疲地搞川剧,很少能听到来自他有什么情绪或者是有什么抱怨的议论。十多年下来了,大家终于知道了,孙普协,是一心一意为川剧的人。对于这一点,孙普协的情感很朴实,他说,从小学川剧,就爱川剧,干了这个就努力干好,就这么简单。
孙普协淡泊的,是名利,一直不淡的,是对川剧的爱。十多年了,我相信孙普协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,你还在搞川剧啊?孙普协自己都说,当年和他一起学习的伙伴中,也只剩下他在搞川剧了。
    梅花香自苦寒来。有人说,没有谁能比得上孙普协对这句话感受深刻。
    孙普协说,31年最难忘的两件事,一件是原来所在的郫县川剧团解散,让他去打蜂窝煤,另一件就是这次领取梅花奖时的座谈会,他听到老艺术家说,搞艺术,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。孙普协说,这句话,说到他心里去了。
    a获奖
    孙普协是川剧梅花奖演员中,以净角这个行当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人。
    记者(以下简称“记”):这次得到梅花奖激动吗?
    孙普协(以下简称“孙”):这次有四五个45岁的演员竞争,很激烈,戏曲类我这次是荣登了三甲,得了第二名。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很开心,但并不是很激动,因为在去年12月进京竞争梅花奖前后的过程当中,酸甜苦辣,都尝尽了。还有我拿奖,文化局的局长亲自到川剧院祝贺,这个奖,真的是代表成都市川剧院,是成都市文化系统的荣誉。
    记:专场演出准备的什么戏呢?
    孙:演了个大戏《山杠爷》,还有就是一台折子戏《问病逼宫》、《五台会兄》、《灰栏记》。
    记:准备了多久呢?
    孙:说不清楚,可以说是很多年,也可以说是几个月。应该说是31年从艺的检验。真的。并不是就为了拿梅花奖。其实要说激动,是到这来了以后,尤其是中国剧协召开梅花奖演员座谈会的时候,看到那么多老专家老艺术家,他们发言的时候都说我们不仅要学好艺,要练功,更要保重身体,哎呀,我们之感动。他们期望的都是艺术能在我们身上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他们实际上担心的是中国戏曲的命运。
    记:听了这些,是不是觉得获得梅花奖,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?
    孙:确实是。艺术的生命,必须严肃认真对待。由于现在商业浪潮的冲击,年轻娃娃都说钱,不讲奉献,我觉得还是要讲奉献讲艰苦奋斗。
    记:现在讲奉献能管用吗?
    孙:是。武侯祠里刻的匾,说诸葛亮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,李默然在梅花奖座谈会上也这么说。他接受央视记者采访,说戏曲演员没有影视明星出名,挣的钱没有那么多,怎么看待?李默然说,我们演员要耐得住清贫,耐得住寂寞,影视演员一夜成名,戏曲演员很多是几十年默默练功,没有出头日,我们很多演员一辈子没有得过奖,但是他们的艺术会一直留在观众的心中。这番话其实也是在告诫我们。这个对我的感触非常深,要搞艺术确实要埋头苦干,埋头钻研。不是说要和现在的市场接轨,如果说要以经济收入来衡量戏曲演员,最好的戏曲演员都可以改行了。
b曲折
    梅花香自苦寒来。都说孙普协对这句话的体会比谁都深。他的探梅夺梅之路可谓一波三折。
    记:看你获得梅花奖的道路,都说你会对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这句诗体会最深。
    孙:31年了,确实还是淡泊。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它,就能给你,也不是说没给啥子待遇就闹情绪了。我听了李默然的话真的是激动啊,我不是把自己拔那么高,说的是实话,我耐得住这个清贫。我没去搞其他的。
    记:为啥能坚持呢?
    孙:因为我觉得戏曲很美。我喜欢,从小就学的这个,只学了这么一门手艺,我经常劝那些学生,不要把演戏看得那么痛苦嘛,就当在娱乐嘛,有了空余时间就去挣钱嘛。我不晓得这个是不是有点阿q精神,我觉得我是吃得很饱的。我觉得你爱一个事业,你去付出,去认真努力做了,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的。并不一定是今天不拿这个奖就不公平了一样。比赛还有很多偶然性。
    记:那万一没拿到,就会默默无闻一辈子,还是失落吧?
    孙:如果这次没拿到,去怨天尤人,怪哪个呢?哪个都怪不到,只怪自己学艺不精。这一点我还比较通泰,我不得怪这个那个的。
    这个当中还有个做人的问题。一个好汉三个帮,一个戏的成功,离不开化服导美音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,这是他们的工作和责任,同时也是你会不会做人,人家愿不愿意心甘情愿为你做。这就是还有个做人。老的艺术家都说,学艺学艺,还要先学做人。
    记:上次有没有受到打击?
    孙:打击也说不上,也是对我的一个检验。说明我确实努力不够。剧目考虑不周,学艺不精。北京专家也给我提了不少意见,提得很好的。其实这次也非常悬,我这次也是开了川剧到北京拿梅花奖的一个先河,花脸去拿,过去都是小生和旦角。压力非常大。但是一投入演出就没有压力了。神经已经顾不到去紧张去想那么多东西了,只想戏了。在北京演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,《山杠爷》刚刚开始五分钟,电突然停了,机器死机了,当时那个汗一下就下来了,心里就想,完了,觉得天不佑我,当时巧茹就到后台安慰我,我也很快镇定下来等待,调整自己,觉得无论如何还是要撑下来。不过在北京那几天,嗓子非常通泰,一气呵成,自己还是很满意的。
    记:都说川剧净角演员的戏比较少,是不是也是你夺梅花奖比较晚的一个原因。
    孙:旦角、小生戏,相对花脸的戏来说呢,要喜闻乐见一些,轻快一些。花脸生角,一般都展示凝重一点的,表现形式也不一样。另外也需要演员的日积月累,到了那一步,才能体现得更好,太年轻了,花脸演员不能体现得太好,就有局限了,因为他扮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上了岁数的人。你看我这次争梅花奖,演《问病逼宫》的杨广,前面用文生,来演问病的感觉,后面用花脸来演绎,逼宫的时候,暴露野心了,夺印了,非常专横,就用花脸来表示,专家都觉得这前后的变化体现得很好。
c执着
    在得到梅花奖之前的孙普协,无论是默默无闻演出也好,还是给别人当绿叶也好,从来都是无怨无悔。他说,他有两个字,叫:了然。
    记:你自己的戏非常好,但是都说你长期以来是一片最敬业最没有怨言的绿叶。
    孙:陈巧茹拿梅花奖的时候,我就给她配了两个戏,刘萍我也是主配角。有戏也要退让三分,不能自己搞内耗,这就叫艺德。
    记:有情绪吗?
    孙:说实话,我当绿叶从来没有情绪,因为我演戏是我喜欢这个行业,我就没有分过我要去挑哪个角色,角色是单位领导定的,肯定是你适合才要定你,不适合定你干啥子呢。这次问我格言,我说我没有,但是我有两个字:了然。别人说了然于胸怎么样怎么样,我觉得没有那么深奥,因为世间任何事有何不可了的,了了就了了。然字,我知道燃灯古佛这个名字,听到很亲切。一个是劝人行善,一个是静,静能思巧,静能出奇。心静如水,特别这个潮流和时代,你耐得住这个寂寞,爱这个工作就干好,干好以后,自然你是啥样就是啥样,不需要任何粉饰的啊,努力不够去钻营,演一个戏就是艺术家了,这样的人太多了,这样的人我看不起,也从不嫉妒。
    记:默默无闻得不到承认的话,会不会觉得委屈?
    孙:委不委屈是相对的,我们单位都知道,我演出都是当绿叶,而且从来没说装疯迷窍,不舒服不愿意啊。这个是工作,就是你拿了这个钱,就该好好干,不管你高兴与否,都得干好。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。也不要说是情操高尚啊这些。天气冷啊热啊,年轻人就不想演戏,不想演,我演,没人上我上,历来都是这样。
    记:但是很多人会对你的职业不理解啊?
    孙:我觉得川剧艺术是伟大的,真的是灿烂的艺术。现在这个社会是发达进步了,多媒体,电脑,什么娱乐方式都有了,人们不一定非要进剧场来看戏,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川剧的问题,而是全国所有的剧种都面临这个问题。我们如何去挽救,去拯救,去发扬光大,如何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,青年演员,需要政府的支持,也需要业内人士的敬业。不是说累死就是敬业,而是要我们做得好做得巧,需要我们把戏送到学校,送到社区,送到人们面前,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解川剧,多做宣传多演出,才是一个川剧业内人士该做的事情。
    记:听说你常年坚持演出。
    孙:我们每周六在悦来茶园都有固定演出,每周我都在那儿,全部业务我在安排,我也要演出,没人演我就上,常年坚持在一线。
    记:这些年的清贫,你觉得你收获的是啥子呢?
    孙:这种收获的喜悦,是对这么多年清贫的回报。确实是拿钱买不来的啊。我这次梅花奖得第二名,对川剧来说是为川剧争了光的,对个人来说,我已经知足,而且问心无愧。
    记:回想31年艺术生涯,灰心的时候有吗?
    孙:从来没去考虑。就是顺其自然,从来没说,你们拿奖我没拿奖,我完了灰心了,川剧没有希望,我没有那样的想法,别人挣钱我也不眼红,生活就是这样的,人家有这个能耐就该挣这个钱,我也不得犯红眼病,几十年不犯红眼病,真的这样,不是我的,我决不冤枉要一分钱,是我的,我一分都要要。
    记:艺术上会眼红别人吧。
    孙:艺术上我也不眼红,我最记得刚来成都不久,在春熙路群艺馆,王世德演《放裴》,我是爬上楼梯去看,我去欣赏。我虽然不演小生,但是我是在欣赏,学习。欣赏艺术,汲取养分,是我骨子里钻出来的东西,不是做给哪个看。看了人家的好戏会刺激你的灵魂,刺激你发奋。
d川剧生涯
    回顾31年的艺术生涯,孙普协最难忘两件事,一件是原来的剧团解散去打蜂窝煤,他以为自己唱不成川剧了。一次是这次梅花奖颁奖座谈会,老艺术家告诫获奖演员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。
    记:这么多年下来,都说你是最一心一意搞川剧的人。
    孙:就是爱这个东西得嘛。川剧啊,真的博大精深,我们只是触及冰山之一角,一点皮毛。
    记:你是好久开始学的呢?
    孙:1975年,那会儿16岁。待了十年,最痛苦的就是后来剧团改革让我去打蜂窝煤。做了一个礼拜以后我不干了,我说要走,所以就到成都来了。考进了市川剧院。
    记:容易吗?
    孙:一考就考进了。一锤定音,把办公室给他们唱震了。你想那个冲击波,我和一般学生去考试不一样,你想那种愿望带来的激情,还有将近十年的实践经验,一来就能演很多戏。
    记:你的嗓子是比较惊人的。
    孙:金属的穿透力。(得意)。不过14岁考郫县川剧团的时候是没考起的,因为嗓子有点左。可能那会在换嗓。不过那批同学只剩我还在唱川剧了。是自己喜欢,是无怨无悔地在干。不讲价钱。
    记:可是太清贫了啊。
    孙:我就背起包包出去唱戏,到处唱,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,每场十多块钱,出去挣钱三,养家糊口,把娃娃养大。那时我爱人还没有工作。到处借我去演出,常年就在舞台上摸爬滚打。
    记:川剧最吸引你的是啥子?
    孙:因为我父亲是唱川剧的,有这种感情在里头。有人问我想把这个奖献给哪个,我说献给我的父亲。因为我父亲去世的时候,我在杭州演出,纪念巴金100周年献礼演出,我父亲去世时我不在身边。
    记:31年艺术生涯最难忘的是什么呢?
    孙:应该说是两次,第一次是去打蜂窝煤,第二个就是这次梅花奖颁奖开座谈会,我最难忘。就是我们戏曲演员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。说到心里去了。
    记:你认为你是好演员吗?
    孙:是在努力的演员。我问心无愧地说,我这辈子对得起川剧,川剧对得起我,我是一生在追求他,还有很多没追求到。

 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
 
关注艺校: